技术资讯
2025-03-14
2月23日,2025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特别提出: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
这标志着我国农村能源转型进入了全面提速阶段。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农村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将重塑农村能源结构与产业生态。
九河数字能源以“光伏+”创新模式构建绿色能源生态系统,探索光伏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盘活屋顶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建筑条件用于分布式光伏建设,探索“村镇-企业-居民三赢”模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为农户创造稳定的电费增收。
开发建设过程中,秉持“融合协调”的原则,让光伏组件与农房建筑、周边环境的风格、色彩相协调,避免突兀。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光伏安装方案,让绿色发电与环境改造两不误,为和美乡村的建设提供新载体。
建筑+光伏,既能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又能促进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普及,配套的充电设施建设成为了推动绿色出行的重要一环。九河数字能源创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新能源驿站”发展模式,集充电、休息、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便捷的充电体验,推动农村电网现代化、能源清洁化和用电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洞察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需求,根据群众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布局,有效整合图书馆、休息室、健身器械、阳光房等各位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营造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乡镇文化空间。
(1)技术效益
驿站搭建屋顶光伏,运行灵活便捷,结合能源数字化运行管理,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
(2)社会效益
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光伏发电增加能源供应;解决新能源汽车充能问题。
(3)经济效益
光伏发电收益无偿转入村委;充电桩使用收益无偿转入村委;屋顶使用租金可增加村集体收益。
(4)环境效益
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排放;建设和美乡村、美丽圩镇。
九河“农光互补”解决方案,通过在农业大棚棚顶和建筑立面安装太阳能发电设施,在棚内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将清洁能源与传统农业相融合,实现了能源发电与农业收益的双赢。“板上发电、板下富民”,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增值,更促进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
(1)土地高效利用:在大棚屋顶表面、建筑立面加装太阳能电池板,使大棚在同一土地上实现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和光伏发电等多重功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稳定的能源供应:光伏大棚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满足灌溉、照明、温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等多种需求。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提高农业生产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3)统一纳管:将原本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和标准化运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还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抗灾能力强:相比传统大棚,光伏大棚在结构上更加坚固耐用。其采用钢制骨架和光伏组件覆盖材料,能够更好地抵御大风、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5)节能减排与环保效益:光伏大棚利用太阳能发电,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如煤炭、石油等,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6)促进农业现代化:光伏大棚的引入,推动了农业向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通过配套安装智能化管理设备,如自动灌溉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围绕“光伏+”的融合发展方式,构建出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既有“光景”,又有“钱景”,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发展动能。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模式将有望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深耕园区冰蓄冷技术应用,减轻传统电力高压负荷
在现代社会中,制冷技术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冰蓄冷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目前众多园区的首要选择,它能够满足不同使用场合的制冷需求,在许多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挖潜数字化 释放新能源 丨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打造城市绿色能源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在当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清洁能源已成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所在。而在工商业领域,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兴起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安装和使用变得更加可行和具有吸引力。九河数字能源企业宣传册